管理学研究生(管理学研究生考试考什么科目)




管理学研究生,管理学研究生考试考什么科目

摘要: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声名显赫,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阀集团,最有可能在军阀混战、逐鹿中原中获胜。可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虽拥兵几十万,良将千员,谋士无数,但却在与曹操的角逐中一败涂地。纵观袁绍生平,其失败并非偶然,究其根本,则是不谙用人之道。

关键词:袁绍 衰落 管理学

引言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专权,大权旁落,引发了浩浩荡荡的黄巾起义,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造成汉末社会力量转变,而后发展成为了庞大的家族势力。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以经学起家,声名显赫,随着皇权的衰弱而逐步取得割据政权,天下十三州,袁氏独得四州,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集团。

袁绍作为世家大族的代表,出身名门并且拥有雄厚的政治资本,有着超群的才干以及优良品德,身边聚集了许多能人异士,凭借谋略夺取冀州,又南征北战占据了青州、并州和幽州,统一河北,达到个人巅峰时期。

可惜的是,袁绍终究不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在用人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在官渡大败后,袁绍发病身亡,袁氏家族败落,最终被曹操所灭,本文将从管理学视角就袁绍的管理失策原因进行分析,希望管理者能以此为鉴,吸取经验教训,并且从中总结管理用人之道。

一、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一)管理者应细心观察、知人善任,避免人才流失

袁绍阵营之中,不乏谋士,而且高端谋士如云,但是每每遇到做决策或者决定的时候,各位谋士都是各抒己见,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案。袁绍在此时就会失去了主心骨,变得不知所措,往往优柔寡断不知道该听谁的计策。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得袁绍在阵营中失去领导的威严,同时还使得袁绍军营失去了进攻曹操军营的良好战机。

由于袁绍表现宽宏,但心胸过于狭隘,不能容人,往往只会盯住一个人的小过和细节,而不注重一个人的大节和才能,从而造成大量人才流失,夜奔曹营、曹操赤脚相迎的许攸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例如袁绍在起兵之初,田丰在狱中进言,田丰的分析与当时的情况很符合,但是由于袁绍刚愎自用,对这些正确的建议不采纳,还剥夺了田丰的人身自由,最后还杀了田丰,在袁绍兵败之际,很是需要谋士相助,但是袁绍自己的心胸过于狭窄,最后痛失将相良才,将自己置于死地。

袁绍虽然吸纳了众多谋士为其出谋划策,但其有才而不用,有谋而不断,总在关键时刻错失良机。同时袁绍自身存在“多谋少决”的个性也最终导致其在官渡之战中惨败于曹操之手,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自此,袁绍家族和军阀集团逐渐衰落。袁绍自身存在“多谋少决”的个性也最终导致其在官渡之战中惨败于曹操之手。例如当时汉王朝早已名存实亡,各个州郡均打着义兵的旗号割据一方,无心再效忠汉室。汉献帝仅为朝廷象征,唯其皇室名号对动荡的社会还有一定的感召力。

公元195年,汉献帝被郭汜等人追逼。沮授力劝袁绍“西迎大驾”,以“挟天子而令诸侯”。此时冀州已经平定,袁绍兵强马壮,士子归附。倘若他以辅助天子的旗号,迎取汉献帝归来,既可赢得贤良能臣的美誉,又可以号令诸侯,并且将拥有极大的政治资本。

可袁绍却认为,汉室难以复兴,若接天子回来,服从于皇帝则权小,不服从则违抗皇命,且汉献帝为董卓所立,并非士大夫阶层所承认的汉室正统,故不愿西迎天子。沮授几番劝说,袁绍仍不采纳,以狭隘眼光坚持己见,最终错失良机,白白便宜了曹操之辈。

不久,曹操迎接汉献帝回朝,以许昌为都,并“收河南地,关中皆附”。随即曹操挟天子下诏于袁绍,责备他地广兵多且私自拉帮结派,不思援救天子却勤于攻伐他人。曹操用一纸诏书既震慑了袁绍,又揭露了袁绍夺权篡位的野心,打压其气焰并且肆意损害其名声。

此时的袁绍宛如案板上的鲶鱼,只能以罪臣口吻解释,处境十分被动。随后,袁绍想让曹操把天子迁至鄄城,以对己有利,却遭到曹操的果断拒绝。至此,袁绍才领悟沮授的良苦用心,后悔不已。

如果说袁绍未“西迎天子”只是他谋划不周,不致影响其宏图大计,那在曹操讨伐刘备时错失偷袭机遇,则是袁绍最为失策的一大败笔。公元200年,刘备背叛曹操,杀徐州刺史车胄,占领沛县。曹操认为若不讨伐刘备,他日必成后患,故派遣刘岱、王忠攻伐刘备,均以失败告终,随后曹操亲自率军讨伐刘备。

此时,谋士田丰向袁绍进言,刘备作为曹操的敌人,即为我方盟友,理应援助,若曹操与刘备交战时,趁机袭击曹操后方,必可一举成功。怎奈此时父爱爆棚的袁绍,以小儿袁尚生病为由,竟然放任曹操举兵讨伐刘备,气得田丰举杖击地大骂袁绍。事后,刘备兵败,曹操重新占领沛县,凯旋并驻守官渡。此时,袁绍才开始着手谋划攻打羽翼渐丰的曹操,其“谋略”着实令人难以理解。

《三国志·魏志·杨阜传》中,杨阜曾说:“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令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必能济大事者也。”当时,对曹袁二人观点的还有郭嘉等人。在杨阜、郭嘉等人看来,曹之所以能灭袁,实因袁绍遇事不断、少决所致。在我看来,袁绍遇事不断、少决,是其性格使然。正因如此,原本强大的袁绍在同曹操的角逐中,机会不断丧失,走向末路。

最后袁绍一败涂地,成就了曹操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传奇。官渡兵败后,本应释放田丰,总结失败经验,重整旗鼓,继续备战,与曹操对抗。但袁绍失败而归,内心极其恨,猜想田丰会因此嘲笑他,便下令杀死田丰。

事实上,在袁绍兵败之际,最是需要谋士相助,重要的谋士却因为“强谏”而被杀害,这对袁绍集团内的谋士们的打击是巨大的,在这等情形之下还有谁敢站出来去进谏,也正是如此导致了袁绍集团在官渡之战中最终失败。可见,袁绍眼光之短浅,心胸之狭隘,不听忠言,反因猜忌而杀贤臣,最后痛失将相良才,无异于自断手足,谋取天下更是无稽之谈。

而反观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后,进入袁绍本部大营,在清点战果时发现有众多部下向袁绍表态站队的信件。然而曹操却没有丝毫犹豫的一起烧掉,这种智慧与胸怀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首先,是管理者的艺术,烧毁投降笺,使得众多的部下能够从安心下来,更好的去做工作,更死心塌地的干下去,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其次,看清形势,形势逼迫着人,人都有着趋利避害,自私自利的一面,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前路看不到希望,考虑退路也是人之 常情,曹操正式看到了这点烧毁投降笺,收获了人心。

袁绍因拥有人才之众、长期处于顺势及其性格原因,又常常刚慎自用,不知人,不善用,导致人才的流失。他既不知沮授、田丰的忠智,也不知郭图、审配、逢纪的奸诈,偏听谗言,拒纳善谏,造成人才的流失,最终导致官渡之战的惨败。

且不说曹操、刘备、吕布曾来相投,就说后来成为曹操左右手的郭嘉,就是先投在袁绍门下,“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后发现“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于是转投曹操门下。袁绍之败,不在于地不大、兵不强、粮不足,也不在于缺乏足智多谋和忠直耿介之士,很大程度上在于袁绍集团内部派系斗争,谋士不齐心、不团结,上下左右关系不和谐。

(二)管理者应虚心纳谏、大肚能容,避免刚恒自用

袁绍早期立足不稳、实力较弱,尚能虚心纳言,从而智夺冀州。然而,自从打败公孙瓒统一河北后,袁绍则日益自傲,不纳良言,喜好猜忌,其谋略有限又不善调兵遣将,终致失败。官渡之战前,谋士田丰、沮授均认为长年与公孙瓒的鏖战,导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理应适时休养生息,整顿人马和物资,修缮器械,厚积薄发。

而此时的曹军兵强马壮,不可轻视,完全可以趁此骚扰曹操边境,使其不得安宁。袁绍却未纳良策,更是将犯颜直谏的田丰关押。不仅如此,袁绍甚至听信奸人撺掇,认为沮授兼管内政及外军,权力过大,会破坏了他灭曹的大事,于是又将沮授囚在军中。

在出征官渡前,袁绍因个人无端“猜忌”及听信谗言,关押谋士、分夺军权,本就容易引起军心不稳,更幻想一举消灭曹操,倾全军之力提前与曹操决战官渡,这种做法过于天真,注定其会走向失败。

官渡之战开始时,沮授劝阻袁绍,颜良虽骁勇但性情急躁狭隘,断不可独当一面。袁绍认为颜良为河北名将,攻取白马如手到擒来,坚持派颜良围攻白马。然而,曹操一招声东击西成功化解白马危机,并“击颜良斩之”。随后,曹操又斩文丑,再擒二将,使袁绍军中大震。袁绍阅兵书无数却不善兵法谋略,拥众多名将却不善使用。

而郭嘉在面见袁绍之后说了这样一段话:智者知道审视选择跟随的人,所以百发百全而建立功业的。袁绍只想单纯模仿周公的礼贤下士,可是却不知道如何合理的使用人才。喜欢谋略却不能决断,要与他共同拯救天下大难,建立霸王之业,着实不易!于是毅然离开袁绍集团。

在闲居数年之后,郭嘉转投曹操集团,在与刘备集团对抗之际曾劝说曹操:“袁绍性情迟缓并且多疑,必然不能迅速赶来。刘备刚刚兴起,民众没有完全归附,迅速的攻打他一定能成功。这是存亡的关键,万万不可错失良机”。曹操听闻,立即采纳了郭嘉建议,当即出兵东进,征讨刘备,刘备失败,只得投靠袁绍,正如郭嘉预料,袁绍并没有出兵,正是郭嘉此次的良策,成功的化解了曹操两面受敌的困境。

其实,官渡之战时,袁绍仍然有两次重要转机,若能及时把握必能扭转战局。首先,双方“相持百余日,河南人疲困”,众多士兵背叛曹操而纷纷响应袁绍。面对如此大好局面,谋士许攸献计,曹军兵少且疲于抵抗,许昌必定空虚,可派兵奇袭许昌,成则迎天子伐曹,不成也可使其首尾不能兼顾,只是疲于奔命。然而,对此袁绍则不以为然,坚持与曹操正面开战。其次,沮授建言,曹军苦战必缺粮草,恐其从后方抄袭抢掠粮草,应派兵支援保护粮仓乌巢。但袁绍仍旧不以为然,不纳良言。

直到许攸投奔曹操,并献计奇袭乌巢时,袁绍才捶胸顿足、懊悔不已,只可惜为时晚矣。之后,袁绍又拒绝了张郃火速援助乌巢的正确建议,采取了郭图的方案,派遣张郃进攻曹操大营,只派遣少量的部队救援乌巢。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争斗进一步激化,张郃无奈之下只得率众投降曹操集团,成为了压垮袁绍集团的最后稻草。紧接着,在曹操集团的反攻。之下,袁绍集团土崩瓦解。

袁绍争霸天下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与他不能虚心纳谏,刚慎自用密切相关。他身为管理者,三次拒绝采纳部下的正确谏言,而且好像完全没有发现任何的不对劲,一味地急功近利地要与曹操决战。一拒田丰狱中冒死之谏。当时徐州已经被曹操攻破了,田丰因为在不恰当的场合,曾劝阻袁绍与刘备共商灭曹大事而被囚于狱中。

当田丰听说袁绍将要进军官渡,与曹操决战时,他在狱中冒死进谏说:“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可袁绍不但不听,反而大怒,不问缘由,想要将他斩首。二拒沮授缓兵御敌之谏。

当袁绍驻军官渡北面之时,沮授进言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沮授知己知彼的谏言,依旧不被采纳,袁绍又勃然大怒,认为他想要坏了自己的灭曹大事,将他囚于军中。

除此之外,袁绍还三拒许攸首尾相攻之计。当时曹操派往许都催粮之兵被袁军抓获,被绑着面见许攸。许攸向袁绍进言说:“曹操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曹可擒也。”毫无疑问,这正是消灭曹操的大好时机,袁绍却疑心太重而不采纳,白白错过了战机。

(三)管理者应法令有度、赏罚分明,避免任人唯亲

袁绍本人出身豪门世族,又喜爱结交士人,在当时的士人阶层有着非常高的威望,当时许多士人都纷纷投奔他,众多名士辅佐,帐下亦是猛将辈出。同时经过多年的扩展,袁绍兼有青、幽、并、冀四州,有着庞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经济基础好,用兵次数少,政局很是稳定,堪称当时的第一大军事集团。

作为管理者理应“礼治”和“法治”并行,才能保证团队内部的稳定性。但袁绍本着儒家思想,对这些前来投奔的富家子弟采取厚待、宽纵的管理方法,甚至宣称豪门世族“犯法不坐”。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袁绍如此纵容的管理方法,促使当时的豪门世族肆意妄为,到处为非作歹,争夺田宅和财物。

例如袁绍的谋士许攸“贪而不治”,宗族豪强甚至“藏匿罪人,为通逃主”,一些地方的豪绅和州郡的官员相互勾结,纷纷逃避兵役和赋税,迫使中小地主濒临破产,普通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一时间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在乱世中,袁绍依然采取“以宽济夸”的管理政策,导致团队凝聚力弱且各起异心。正如荀彧所言袁绍兵虽多,但法度不明,整个团队犹如一盘散沙,失去了战斗力。荀彧了解袁绍,一方面是因为他本身的才干,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也曾是袁绍帐下一谋士,看透了袁绍”不足于谋”,后来才改投曹操。由此观之,袁绍因法令不明,赏罚无度,不仅损失了像荀彧这样的人才,也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袁绍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说,有部分是因为曹操的智囊团对袁绍以及袁绍集团十分了解,并对其进行了彻底的分析。这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曹操获胜的信心,让他更有筹码与袁绍对抗。

荀彧了解袁绍,一方面是因为他本身的才千,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也曾是袁绍帐下一谋士,看透了袁绍“不足于谋”,后来才改投曹操。荀彧还有一段话也表明他对袁绍集团了然于胸。官渡之战前,孔融曾私下问荀彧:论计谋,袁绍有田丰、许枚;论忠臣,袁绍有审配、逢纪;论勇猛,袁绍有颜良、文丑。要战胜他恐怕很难吧!

荀或回答道:“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枚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枚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枚则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由此观之,袁绍因法令不明,赏罚无度,不仅损失了像荀彧这样的顶级人才,也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不仅如此,任人唯亲也是袁绍的典型特征。袁绍共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均为无能之辈,本不该重用。但是在袁绍看来,似乎自己的亲人永远都比外人更加值得信赖,所以不听从忠臣的劝告,一意孤行委任三个儿子以及外甥重要职务,并凭借个人喜好意欲将自己的小儿子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袁绍此举做很明显增加家族内部的相互残杀的可能,不但不会让众人信服同时也很难让亲属接受,这无疑就给自己家族的内部争斗留下了无穷后患,同时也就很难得到人心。对于袁绍来说,任人唯亲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反的是曹操却能够做到任人唯贤,这也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的一个重要因素。

袁绍有三子,即袁谭、袁熙、袁尚。袁绍欲分立州郡,让众子各据一州,以此考验其能力,于是派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这一安排遭到沮授的极力劝阻,“世称万人逐兔,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若其不改,祸始此矣”。

可袁绍独断专行,依然将长子袁谭派往青州,将次子袁熙派往幽州,将三子袁尚留在冀州。由此,袁绍内部形成了以袁谭、袁尚为代表的两大阵营。这两大继承人集团之间的斗争,其中隐藏着袁氏灭亡的危机。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天下本应走向统一,而袁绍却在未立继承人的情况下将州郡分立,不仅激起了儿子们之间的矛盾,更是让各利益集团分立派系互相斗争。

果不其然,袁绍去世后,在曹操攻打袁氏兄弟时,袁谭向袁尚借兵,袁尚不借,袁谭大怒,引兵攻打袁尚,随后兄弟间互相出兵攻打对方。曹操就大肆利用其兄弟间的斗争,坐收渔翁之利,最终消灭袁氏家族。

(四)管理者应不慕虚荣、三省其身,避免知错不改

身为一个管理者,应该三省其身,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被管理者和自己的集团负责。不应该因为贪慕虚荣,或者任性妄为;或者知错不改;或者惺惺作态,最后丑态百出。

在曹操的智囊团中,郭嘉对袁绍的了解更是透彻。当时,袁绍与曹操交兵于黄海,郭嘉献出”十胜十败”论,再一次加强了曹操以少胜多的信心。在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中,可将袁绍第一败、第四败、第六败、第十败的原因归结为一点,即爱慕虚荣。

因为爱慕虚荣,所以凡事讲究个”礼”字;因为爱慕虚荣,所以就算十分小气也装得十分宽厚;因为爱慕虚荣,所以喜欢听好话,导致身边阿谀奉承者不在少数,导致对自己的认识模糊不清;因为爱慕虚荣,所以沽名钓誉,摆着学周公礼贤下土的架势,其实对谁都不放心。因为爱慕虚荣,所以一心想让长得好看的儿子继承自己的位置,最终导致袁氏的内乱。

曹操曾直言:“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陈寿亦在《三国志》中评价袁绍:“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蹶,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二、从袁绍之败悟用人之道

(一) 宽严相济,营造良好用人氛围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内严外宽,心胸狭隘,对谋士的建议不予采纳和考虑,最终惨败。由此可见,当前的企业在用人的时候应当对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才会对人才形成吸引力从而留住人才。但是根据亚当斯公平理论,企业应当做到宽严相济,赏罚分明,对员工做出的劳动要做到尊重,对员工为公司做出的绩效做出表扬或者奖励,而对违反相关规定者作出应有的惩罚。只有宽严相济,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用人氛围,进而增强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以及忠诚度,才会使得员工会无怨无悔的为整个企业服务。

(二)任人唯贤,提高人才的凝聚力

对于袁绍来说,任人唯亲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于此相反的是曹操却能够做到任人唯贤,这也是曹操战胜袁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当前的企业发展来说,如果想要赢得人才,就应当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要依据职工的自身能力做到职务分配,同时还应当做到赏罚分明,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公司员工的尊重与信赖,进而提升整个公司的人才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大胆放权,充分发挥人才潜能

大胆放权是企业领导提升下属工作能力以及有效利用公司专业人才的良好途径。企业领导应当大胆的放权,要善于不断地发现人才,不断培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新老更替是自然规律,年轻人员需要不断地实践来提升自身的能力,领导要把有潜力的员工放在新的岗位上进行锻炼,并赋予相应职权,使年轻人能放开手脚大力拼搏,领导要做到放权,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企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以及新生的活力加入,进而使得公司发展蒸蒸日上。

(四)积极沟通,强化员工忠诚意识

当前企业中由于人员流动加快,使得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较低,忠诚度较低,企业对员工的了解也很少,让员工缺少应有的归属感以及安全感。因此,企业领导层应当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才会了解到企业员工的真正情况,进而也就能够解决员工在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不仅仅会获得企业员工的信任,同时还会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对员工的忠诚度进行强化。

结语

纵观袁绍的一生,其出身于名门世家,显赫的家世曾给他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也使他浮华不实、自高自大甚至不切实际,拥四州之地而急于求成,好谋寡断,有谋不断,能聚人而不用,能兵盛而不胜,能宽厚得众心而不能纳言,终致失败。因此,管理者要从袁绍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切不可自傲而无断,要能聚人更要会用人,多听多想,方能成大事。

综上所述,袁绍与曹操阵营对决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从中可以得出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 “得人才者才会得天下”。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前的企业管理之中,企业的管理层应当注重人才,要拥有用人之道,尽可能留住公司的人才,学会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利用。只有这样才会激发起公司员工的忠诚度以及凝聚力,进而促进公司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m].湖南:岳麓出版社,2010:105.

[2] 陈寿.三国志·荀彧传[m].上海:中华书局,2006:62.

[3] 杨洸.论《三国演义》中袁绍的人物形象[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52-57.

[4]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吴英,李佳鑫.从公关的角度论官渡之战中袁绍失败的原因[J].公关世界,2017(15):34-41.

[6]张耕.袁绍失败的原因[J]. 历史教学 ,1988,(04).

[7]张国刚.官渡之战:输家为什么是袁绍[J].月读 ,2015,(10).

[8]林榕杰 . 袁绍的战略错误 [J]. 兰台世界 ,2008,(03).

[8]卢弼 . 三国志集解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2.

[9]徐振昌 . 袁绍的失败在于不能从善 [J]. 领导科学论坛 ,2015,(20).

管理学研究生(管理学研究生考试考什么科目)

赞 (0)